《新唐书》卷五八《艺文志》又著录作:“《群书四录》二百卷,殷践猷、王惬、韦述、余钦、毋煚、刘彦直、王湾、王仲丘撰,元行冲上之。”同书卷一九九《马怀素传》叙此最为详尽:
开元初……(马怀素)又言:“自齐以前旧籍,王俭《七志》已详。请采近书篇目及前志遗者,续俭《志》以藏秘府。”诏可。即拜怀素秘书监,乃召国子博士尹知章、四门助教王直、直国子监赵玄默、陆浑丞吴绰、桑泉尉韦述、扶风丞马利徵、湖州司功参军刘彦直、临汝丞宋辞玉、恭陵令陆绍伯、新郑尉李子钊、杭州参军殷践猷、梓憧尉解崇质、四门直讲余钦、进士王惬、刘仲丘、右威卫参军侯行果、邢州司户参军袁晖、海州录事参军晃良、右率府胄曹参军毋煚、荥阳主薄王湾、太常寺太祝郑良金等分部撰次。……怀素卒后,诏秘书官并号修书学士。……诏委行冲,乃令煚、述、钦总缉部分,践猷、惬治经,述、钦治史,煚、彦直治子,湾、仲丘治集。八年,《四录》成,上之。
《新唐书·马怀素传》书影(宋绍兴刻宋元递修本)
据上引文献,《旧唐志》“刘彦真”为“刘彦直”之形误,《唐会要》“王恢”为“王惬”之形误,殆无疑问。而两书之“刘仲”,《新唐志》则作“王仲丘”,《新唐书·马怀素传》又作“刘仲丘”。“刘仲丘”之名,两《唐书》中仅此一见,而“王仲丘”则屡见之,《新唐书》卷二百《儒学传下》并有传,云“仲丘开元中历左补阙内供奉、集贤修撰、起居舍人”。又《千唐志斋藏志》收有《大唐故右领军卫将军上柱国新城县开国伯薛府君墓志文并序》,曰“开元廿祀龙集壬申七月辛丑朔,河东薛府君讳璇卒于东都正平里第”,题“子婿左补阙内供奉集贤院修撰琅邪王仲丘撰”。据此,王仲丘于开元二十年或之前曾官“集贤院修撰”无疑。集贤院修撰,同“集贤院直学士”,其职正是“掌刊缉古今之经籍,以辩明邦国之大典,而备顾问应对”,因此后世学者多以为“刘仲丘”为“王仲丘”之误,而“刘仲”之名则又当是脱去了“丘”字(唐宋文献中罕见有以排行“仲”字单独为名者)。
但是,“王”、“刘”二姓,形音迥异,颇不易致误。今考诸家所载,《新志》所称“王仲丘”者,实不足为信。《旧唐志》作“刘仲”,《唐会要》亦作“刘仲”,这是目前所见记载《群书四部录》修撰人员最早的两种文献。从二者叙述的文字差异看,《唐会要》多出上奏的具体日期和四部分纂的责任名单,此条不可能抄自《旧志》,而当是源自其作为蓝本的唐苏冕《会要》。如此说来,二者皆写作“刘仲”,并非是后人的传刻之误,而当是原本如此。而《新唐书·马怀素传》更较前二者多出许多内容,如详细列出参与校理藏书、编撰书录的“修书学士”,而且姓名前均冠有其入选秘书省之前的职衔,显然别有史源,而依然写作“刘”,是三家所见此人姓“刘”而不姓“王”。《新唐书·马怀素传》中“仲丘”之名前后出现了三次,此人名“仲丘”而非单名“仲”字亦当可信。《旧唐志》与《唐会要》均作“刘仲”,盖其所据史源文献已有脱漏之故。
刘仲丘事迹,史料鲜有记载,但《大唐传载》中留下的一则佚事,却颇有助于辨别“王仲丘”与“刘仲丘”之是非。其文曰:
刘巨麟,开元中为广州刺史,弟仲丘为丽政殿学士,兄弟友爱。有罗浮道者,为巨麟合丹剂,将分半以遗仲丘,命刀中破之,分铢无差焉。
《大唐传载》书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此条所载刘氏兄弟友爱之事并无什么特别,我们关注的是该条材料的可信性和刘仲丘的身份。《大唐传载》,唐代无名氏所著,今人考定作者为韦瓘,约撰于唐文宗大和八年,《四库全书总目》入小说家杂事类,记唐初至文宗时杂事,“所录唐公卿事迹言论颇详,多为史所采用”。它书所载亦可印证此条。《太平广记》卷四三七引《摭异记》云:“刘巨麟,开元末为广府都督。”据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所考,刘巨麟为广州刺史在开元二十九年至天宝三载。广州于唐高祖武德七年设都督府,至玄宗天宝元年改为南海郡,肃宗乾元元年又复为广州,州长官称刺史,郡称太守,都督府则称都督,刘巨麟的正式官衔应先为“都督”,后称“太守”,但前人在一般的叙述性文字中,也多有以“刺史”称“都督”者。如《旧唐书》卷八九《王方庆传》载:“则天临朝,拜广州都督。”而《旧唐书》卷九九《张九龄传》则称张九龄“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由此观之,《传载》称“刘巨麟开元中为广州刺史”是符合史实的。《传载》称其“弟仲丘为丽政殿学士”,“仲丘”之名是否有可能出现传写之误呢?除《新唐书·马怀素传》外,《金石录》卷七《唐窣堵波幢铭》,亦著录有“刘仲丘”之名,落款题“天宝四载七月”,此可证开元天宝年间确有刘仲丘其人。仲丘职衔为“丽正殿学士”,“丽正殿学士”之称使用时间甚短。《新唐书》卷四七《百官志二》“集贤殿书院”条于此叙述甚明:
开元五年,乾元殿写四部书,置乾元院使……六年,乾元院更号丽正修书院,置使及检校官,改修书官为丽正殿直学士。八年,加文学直,又加修撰、校理、刊正、校勘官。十一年,置丽正院修书学士,光顺门外亦置书院。十二年,东都明福门外亦置丽正书院。十三年,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五品以上为学士,六品以下为直学士,宰相一人为学士知院事,常侍一人为副知院事。
据此可知,“丽正殿学士”是开元前期新设置的校理朝廷藏书的“修书官”,其前身是乾元院的修书官,开元六年始有此称,至开元十三年,又改称集贤院学士。集贤院修书官虽有直学士与学士之分,有官品的限制,但在时人或后人的叙述称谓上,二者常常不加区分。如唐代诗人王湾有《哭补阙亡友綦毋学士》一诗,据《唐才子传》卷一“王湾”条,此“綦毋学士”为开元时期的綦毋潜,今人虽有质疑,但仍可确认此为开元中人。
綦毋潜像
中书、门下两省的左、右补阙都是从七品上,依规定当称“直学士”而非“学士”,但王湾诗题中仍然将其称作“学士”。又据此条及《职官分纪》卷一五引韦述《集贤注记》,当时有“丽正殿直学士”,似乎并没有“丽正殿学士”之官,但唐代文献于此亦往往不作区分而统称为“丽正殿学士”。如《颜鲁公文集》卷十《曹州司法参军秘书省丽正殿二学士殷君墓碣铭》即称殷践猷为秘书省学士与丽正殿学士,其墓碣又云:“解褐杭州参军……开元初举文儒异等,授秘书省学士,寻改曹州司法参军、丽正殿学士,与韦述、袁晖同修王俭《今书七志》及《群书四录》。”《文苑英华》卷九五六权德舆《叔父故朝散郎华州司士参军府君墓志铭》,叙其叔母陈郡殷氏,是“曹州司法丽正殿学士践猷之孙、清河尉宣之女”,亦称殷践猷为“丽正殿学士”,是当时虽无“丽正殿学士”之制,却实有“丽正殿学士”之名。《群书四部录》的修撰,正在“丽正修书院”,完成于开元九年,其修书官当时正应称作“丽正殿学士”。殷践猷于开元五年,以杭州参军的身份被聘为秘书省学士,六年为丽正殿学士,负责经部叙录的撰写,正是刘仲丘撰写《群书四部录》的同仁。由此观之,《传载》所载“丽正殿学士”刘仲丘,与《新唐书·马怀素传》所载刘仲丘为同一人无疑,其人于开元五年以进士的身份先受聘为秘书省学士,参与乾元殿四部旧籍的校理,后改为丽正殿学士,负责《群书四部录》集部叙录的撰写。而《新唐志》所题“王仲丘”,官为从七品的左补阙,任“集贤院修撰”,其时必在开元十三年(是年,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之后,属集贤院学士(此为泛称),而非编撰《群书四部录》的“丽正殿学士”,与《群书四部录》无涉。是《新志》之误,确然无疑。
但上文曾言“王”、“刘”二字不易致误,那么“刘仲丘”又是怎么讹作“王仲丘”的呢《新唐志》的著录是“王湾”与“刘仲丘”连言,我们不排除传写中“刘”字有涉上而误的可能,但更可能是因为“刘仲”或“刘仲丘”之名罕见于各种史料,“刘仲”之名又似有脱字,史官无从辨析,而王仲丘则为开元天宝间知名学者,精于礼学,开元中又曾为集贤殿修撰,《新唐书》亦有传,故史官以为“刘仲”或“刘仲丘”之名应为“王仲丘”之误,遂径改之。
(原文载《文献》2012年10月第4期。微信版删去注释,略有删改,引用请据原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