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把握关键
一旦能够洞悉本质,也就有助于把握关键。面对国家治理、社会发展以及战争等复杂系统,荀子都能够精准地洞悉本质、把握关键。
例如,在《荀子·富国》篇中,他详细解释了如何透过现象来看一个国家治理秩序的好坏:
观国之强弱贫富有征验:上不隆礼则兵弱,上不爱民则兵弱,已诺不信则兵弱,庆赏不渐则兵弱,将率不能则兵弱。上好功则国贫,上好利则国贫,士大夫众则国贫,工商众则国贫,无制数度量则国贫。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荀子·富国》)
观国之强弱贫富有征验:上不隆礼则兵弱,上不爱民则兵弱,已诺不信则兵弱,庆赏不渐则兵弱,将率不能则兵弱。上好功则国贫,上好利则国贫,士大夫众则国贫,工商众则国贫,无制数度量则国贫。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荀子·富国》)
意思是说,观察一个国家的强弱、贫富,有一定的征兆:君主不崇尚礼义,他的兵力就衰弱;君主不爱护民众,他的兵力就衰弱;君主不讲信用,他的兵力就衰弱;奖赏不厚重,他的兵力就衰弱;将帅无能,他的兵力就衰弱。君主好大喜功,他的国家就贫穷;君主喜欢财利,他的国家就贫穷;官吏众多,他的国家就贫穷;工人商人众多,他的国家就贫穷;没有规章制度,他的国家就贫穷。民众贫穷,君主就贫穷;民众富裕,君主就富裕。
由此可知,荀子非常善于从现象来观察本质,这有助于其抓住关键。对于国家这样一个超级复杂的系统,但在荀子看来,关键就在于君主。
对于社会治理,荀子认为关键在于“礼”,因为这是人之所以为人、人更好地生存的关键。
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而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枢要也。(《荀子·富国》)
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而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枢要也。(《荀子·富国》)
在荀子看来,人不能脱离开群体而独立生存与发展,既然人要群居,按照每个人喜欢好吃的、好喝的、贪图安逸、温饱、趋利避害的天性,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争斗、冲突。处理不好这一问题,就会威胁到人的生存。为此,人与人相处的关键就是要有相应的规则,调节分工与分配秩序,解决好可能发生的矛盾与冲突。
先王之道,人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谓中?曰:礼义是也。(《荀子·儒效》)
先王之道,人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谓中?曰:礼义是也。(《荀子·儒效》)
古代圣王的作为是“仁”的最高体现,是按照适中的标准去实行的。什么叫适中呢?答道:就是礼义。
同样,对于个人学习与修为,荀子也认为得到高人的指导、坚持修习“礼”是关键。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荀子·劝学》)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荀子·劝学》)
在荀子看来,如果能够把握先王的原意,抓住仁义的根本,修习礼法才是正道,可以理清经纬和各条大路与小路。这就像抓住皮衣的领子,手指一弯、抖动一下,那数不清的绒毛就很容易地被理顺了。若不遵循礼法,只是学习《诗经》、《尚书》,这就好像用手指去测量河的深浅、用长矛去舂米,用锥子代替筷子吃饭一样,是不能达到目的的。所以,尊崇礼法,即使对其精义理解得不够透彻,也不失为一个崇尚礼法的士人;而不尊祟礼法,即使明察善变,也不过是一个散漫的书生。
当然,学习的方式、途径很多,在其中,最快速高效的方式,是得到良师的指导,其次是尊祟礼法。如果既不请教良师,又不尊崇礼法,仅仅读一些杂家的书,只不过是能读通《诗经》、《尚书》而已。这样即使到死,也只不过是一个学识浅陋的书生罢了。
故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云能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辩则必为诞;人有师有法,而知则速通,勇则速畏,云能则速成,察则速尽,辩则速论。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荀子·儒效》)
故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云能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辩则必为诞;人有师有法,而知则速通,勇则速畏,云能则速成,察则速尽,辩则速论。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荀子·儒效》)
在荀子看来,人要是没有老师的教导、不懂得法度,如果具有智慧,就会做出盗窃的事情;如果有勇气,就会抢劫;如果有才能,就必定会作乱;如果能够明察,就会发表奇谈怪论;如果善于辩驳,就一定会虚妄诡辩。但有了老师的教导,如果懂得法度,具有智慧,就能很快显达;如果有勇气,就能很快变得威武;如果有才能,就能很快取得成功;如果能明察,就能很快通晓事理;如果善辩,就能很快判断是非。所以,有老师的教导和有法度,就是人们最大的的财富;反之,没有老师的教导和没有法度,就会成为人们的灾祸。没有老师的教导,不懂得法度,人就会任性而为;如果有老师教导,懂得法度,就会重视学习的积累。
所以荀子说:“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类似这样的表述在《荀子》一书中比比皆是,这是他的核心主张之一。
3. 举一反三
洞悉本质、把握关键,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事实上,在荀子的思维方法中,非常注重“推”,也就是掌握了本质规律,可以此为基础,举一反三,了解一类或更多的事物,应对类似的情况或变化。
故曰: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欲审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故曰: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荀子·非相》)
故曰: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欲审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故曰: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荀子·非相》)
意思是说,要想了解亘古千年的事,那就仔细审视、分析现在的事;要想知道大千世界的万物,那就要弄清楚具体的一两件事物;要想知道上古的社会情况,那就深入地研究、分析周朝的治国之道;要想知道周朝的治国之道,那就深入地审察他们所敬重的君子。所以说:根据近世来了解远古;从一两件事物来了解上万件事物,由具体的小事来获得经验教训、明白事理。
圣人何以不可欺?曰:圣人者,以己度者也。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以说度功,以道观尽,古今一也。类不悖,虽久同理,故乡乎邪曲而不迷,观乎杂物而不惑,以此度之。(《荀子·非相》)
圣人何以不可欺?曰:圣人者,以己度者也。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以说度功,以道观尽,古今一也。类不悖,虽久同理,故乡乎邪曲而不迷,观乎杂物而不惑,以此度之。(《荀子·非相》)
意思是说,圣人为什么不能被欺骗呢?这是因为:圣人,是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来推断事物。所以,他们会根据现代人的情况去推断古代的人,根据现代的人情去推断古代的人情,根据现代的某一类事物去推断古代同类的事物,根据流传至今的学说去推断古人的功业,根据事物的普遍规律去观察古代的一切,因此,如果能这样把握到根本规律,古今的情况就是一样的。
以类行杂,以一行万。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舍是而天下以衰矣。(《荀子·王制》)
以类行杂,以一行万。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舍是而天下以衰矣。(《荀子·王制》)
用事物的基本法则去处置各种纷繁复杂的事物,用统括一切的基本原理去指导自己的行动。自始至终,周而复始,就像圆环没有头一样。如果舍弃了这个原则,那么天下就要衰微了。
推礼义之统,分是非之分,总天下之要,治海内之众,若使一人。(《荀子·不苟》)
推礼义之统,分是非之分,总天下之要,治海内之众,若使一人。(《荀子·不苟》)
如果能按照礼义的纲领来统理天下,分清是非的界限,总揽天下的要领,那么,治理天下的民众,就像指挥一个人一样。
4. 坚守原则,保持专注
从本质出发,一个人行为处事就可以秉承原则,始终如一。
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夫是之谓中事。凡知说,有益于理者,为之;无益于理者,舍之。夫是之谓中说。(《荀子·儒效》)
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夫是之谓中事。凡知说,有益于理者,为之;无益于理者,舍之。夫是之谓中说。(《荀子·儒效》)
荀子认为,不管作什么事情,对于原则有好处的,就做;反之,就不做,这就叫正确处理事情。凡是知识学说,对于原则有好处的,就实行;反之,就舍弃,这就叫正确对待学说。
在《劝学》中,荀子也形象生动地阐述了这一观念。
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荀子·劝学》)
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荀子·劝学》)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也没有强壮的筋骨,但它能吃到地上的泥土,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八只脚两只螯,但如果没有蛇或鳝的洞穴,它就无处栖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所以,一个人要是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会有洞察事理的聪明;没有默默无闻的工作,就不会有显赫卓著的功绩。只在小路上徘徊,是到达不了目的地的;同时侍奉两个君主,是不能被双方所接受的。这就像眼睛不能同时看清楚两件东西,耳朵不能同时把两种声音全都听明白的道理一样。媵蛇没有脚却能飞行,鼫鼠虽有五种技能而不陷于困窘。《诗经》上说:“布谷鸟住在桑树上,精心喂养着七只雏鸟;那些善人君子啊,却始终坚持一个道义;他们坚持道义如此专一,就像思想打了结。”所以,君子学习时总是把精神集中在一点上。
实际上,在《荀子》的思想中,“一”也是一个很明显的特征。
此其道出乎一。曷谓一?曰:执神而固。曷谓神?曰:尽善挟治之谓神,万物莫足以倾之之谓固。神固之谓圣人。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荀子·儒效》)
此其道出乎一。曷谓一?曰:执神而固。曷谓神?曰:尽善挟治之谓神,万物莫足以倾之之谓固。神固之谓圣人。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荀子·儒效》)
荀子认为,圣人的道产生于专一。什么叫做专一?就是:坚定地保持“神”。什么是“神”?以完备周全的方法治理国家就叫神。任何事物都不能颠覆它,就叫做“固”。既“神”又“固”,就可以叫做圣人。圣人是道的总管,天下的道均如此,历代帝王的道也如此。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荀子·劝学》)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荀子·劝学》)
对于学习,荀子也认为应该一心一意地坚持。一会儿学,一会儿不学,那是普通市井之人的行为;如果好的行为少,不好的行为多,那就成了夏桀、商纣、盗跖这样的人;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礼义规范和仁义道德,尽心尽力地学习,这样才称得上是个真正的学者。
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积也。习俗移志,安久移质;并一而不二,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 。
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积也。习俗移志,安久移质;并一而不二,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 。
在荀子看来,风俗习惯可以改变人的思想,长久地受风俗习惯的影响,就会改变人的本性。只要专心致志、长期坚持,不三心二意,就能通于神明,参透天地了。
由此可见,荀子认为,有能力的人能够做到洞悉本质、把握关键,之后不仅可以举一反三、应对大千世界复杂性的挑战,而且可以坚持原则、长期坚持。事实上,有能力的人也恰恰是这样炼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D:ChinaCKO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