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昭君出塞在中国,说话永远是要小心的,特别是表达不满情绪,因此中国文人如果反复歌咏某个故事,绝不仅仅是因为这个故事有多么可歌可泣,多半是因为可以借这个故事抒发一下自己的感情,这样曲折的、用心良苦的发言方式一旦成了习惯,慢慢的也就成了一门艺术。中国文人和艺术家遭受的不仅似乎格外多一些,因此,那些神话传说或是历史故事中身世飘零、哀伤终老的主人公就特别受文人和艺术家的欢迎。四大美人中的王昭君,比其它三位就更受崇敬些,为她所作的诗、画、乐曲,大约也是最多的,这大概就是凭借了这一点。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为着国家的使命嫁到荒蛮之地去,如果不是真的伟大不堪,就是有着不足为外人道的理由。固然,她嫁了去,集团的和许多人的利润俐到了屈辱的暂时保全,然而个人生命价值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一件非常可怖的事,本应该要别人(而且是男人)来承担的事,落在她的头上,为什么?如果和平靠一个女人前途未卜的婚姻就能保全,这样的和平是不是太脆弱?单于会喜欢她吗?会了解她吗?她吃得惯半熟的羊肉呢?时间过去了近两千年,而她又没有机会发表一本自传,这些,统统成了谜。她的故事,只能任由人们去想象,并按自己的意愿故事去曲解。所有描写王昭君的艺术作品,都是哀伤的,但这种哀伤不能明目张胆地被具体化为对这种命运的疑问,于是,就往往是打着思乡的旗号。
《昭君出塞》讲述的是汉代王昭君远嫁匈奴的历史故事。琵琶曲《昭君出塞》是由盲人阿炳(即民间艺人华彦钧)的父亲华雪梅亲传演奏,阿炳作曲。乐曲共分三段来刻画昭君出塞时的情绪变化,旋律时而端庄深刻,时而轻快明朗,层次分明,传达出昭君出塞时的激昂悲愤之情和离别故土的悲痛哀怨之情,也表达了作曲者对这一历史的无限感慨。
琵琶曲
琵琶曲《昭君出塞》就是这样的一首。单从乐曲的角度来听,这无疑是一首动人的曲子。我们通常听到的,是它众多版本中的一种,由华彦钧创作,全曲分三个段落。
乐曲第一段,作者身临其境般的刻画了昭君出塞时的情感,以极强烈的“划轮”开始,节奏缓慢,气势很大,接着又轻轻地“打”出一个象是叹息一样的微弱的“1”音,在情绪上形成一个很大幅度的对比。突然,又用“划轮”奏出了“3”的长音,情绪又陡然激越起来,随后,又在低音“呤”出一个“2”音,并在“5”音上煞住,在音乐的休止停顿处,却在一琵琶板面上重弹一下,造成一种泣不成声的效果。
在从容缓慢的进行中,跌宕顿挫,很有特色。旋律中大幅度的跳进,描写了王昭君在仪态雍容,庄重华丽的外表下内心的激动与悲哀。一方面是激昂悲愤之情,一方面是背井离乡,离别故土的悲痛和哀怨,对出塞以后的生活环境所感到迷范。这种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的变化,乐曲变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第一段音乐的后半部分,时时巧妙地使用“4”音,加强和渲染了沉痛的情绪和气氛。
乐曲的第二部分,于稚僧音“5”上的节奏变化开始,这一部分的音乐好象表现了一个混纷杂场面,没有前一段那种歌唱性的旋律和细腻的情绪变化,这种混乱的场面一直延续到这段的结尾。它刻划了出塞途中车轮滚滚、风沙阵阵,颠沛劳顿,以及昭君心潮起伏、不安定的心情。
乐曲最后一段,音乐突然转换了一种意境,音乐结构比较短小精炼。其中巧妙地安排了第一段主题的清淡变型,但和第一段在感情的处理上又完全不同。这段曲情较为轻快活泼,也许是昭君出塞后,接触到了些新鲜的事物,而且夫君对她也比较疼爱,所以在思乡之余,内心又有了些安慰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
乐曲在这里结束了,象一切爱情故事,不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要在结婚时结束,以后,就不止是爱或不爱好么简单,而是生活的继续与否,而且,是这么一个牵涉到政治、战争的生活故事,多少还有点屈辱,还是结束的好,嘎然而止,留下无穷的绮思。事实上,关于王昭君这以后生活的记载,也少得可怜,即便有,也大多有传说性质,不能完全当真。传说中,她生活非常幸福,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