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被称为“阿廖沙”,这一称呼的由来可从以下两个维度解读:
一、语言文化背景
俄语昵称传统
在俄语中,名字常通过缩略或变形形成昵称(爱称)。例如,“阿列克谢”(Алексей)的昵称形式包括“阿廖沙”(Алёша)、“廖沙”(Лёша)等。这种昵称体现了亲昵感,类似英语中“Michael”缩为“Mike”或“Mickey”的用法。
家庭称谓习惯
高尔基的原名为“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Алексей Максимович Пешков),家庭成员可能以“阿廖沙”称呼其乳名。这种称谓方式在俄国文化中普遍存在,尤其常见于童年阶段。
二、文学创作关联
自传体小说的艺术化处理
高尔基在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以“阿廖沙”作为主人公的名字。这一选择既是对真实姓名的艺术化隐去,也通过昵称拉近读者与角色的情感距离。小说中阿廖沙的成长经历与高尔基的真实童年高度重合,例如父亲早逝、外祖父家暴、母亲改嫁等细节均源于作者亲身经历。
身份符号的双重性
在文学层面,“阿廖沙”既是小说角色,也是高尔基本人的精神投射。通过这一名字,作者既保留了个人记忆的真实性,又赋予角色普遍性意义——阿廖沙的苦难与觉醒成为19世纪俄国底层民众的缩影。例如,小说中阿廖沙通过外祖母的民间故事和“好事情”的科学启蒙突破精神困境,映射了高尔基对知识救赎的信念。
三、社会认知影响
作品传播的强化作用
因三部曲的广泛影响力,“阿廖沙”逐渐成为公众对高尔基童年形象的核心认知符号。例如,列宁曾评价这些作品“极富教育意义”,进一步推动“阿廖沙”作为作者代称的传播。
文化记忆的锚定点
在俄国文学史中,“阿廖沙”已超越单纯的人名,成为坚韧与启蒙的象征。正如小说中阿廖沙在捡破烂谋生时仍坚持阅读,这一名字承载着“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精神内核,与高尔基的笔名(“高尔基”在俄语中意为“苦难”)形成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