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的世界杯“佛系”营销
低调赞助背后的深意
今年夏天,亿万球迷聚焦世界杯,各大品牌也借机展开营销大战。从备受争议的洗脑广告到创意十足的互动活动,众多企业吸引了不少关注。然而,作为本届世界杯顶级FIFA合作伙伴之一的万达,却显得异常低调。
尽管斥资1.5亿美元成为国际足联一级赞助商,享有旗下所有赛事的广告与营销权,但万达在整个世界杯期间几乎未引发太多讨论,无论是电视还是互联网上都鲜见其身影。
战略考量:危机后的审慎布局
这种低调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公司现状的战略选择。2017年,万达经历了资金链紧张、出售核心资产等一系列危机,虽已逐步走出困境,但仍需谨慎对待品牌形象管理。过多曝光可能引发不必要的负面关注,进而影响公司复苏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万达并未完全放弃世界杯这一平台,而是将其转化为公益和文化传播的契机。例如,在俄罗斯世界杯开幕式上,来自中国贵州丹寨县的六名少年被选为护旗手,这是世界杯近90年历史中首次有中国青少年参与其中。此举不仅展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还提升了公众对贫困地区的关注。
长期目标:推动中国足球发展
此外,万达在赛场上的中文广告设计同样体现了文化自信。王健林坚持使用中文“万达”,希望通过这一方式强化中国符号在全球舞台上的存在感。
展望未来,万达的策略或将从短期品牌推广转向长期价值积累。目前,万达正致力于重新入主大连足球,并计划通过深化与FIFA的合作为中国申办世界杯积累经验。可以预见,四年后当世界杯再次来临,万达或许将更多地以推动中国足球发展的角色进入公众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