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条目:洪都保卫战
元朝末年,朝政废弛,社会动乱,农民起义如火如荼。1351年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高举义旗,各地群起响应[2] 。江南地区各反元武装不断取得胜利。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以湖北武昌为统治中心、自立为汉帝的陈友谅,以应天(今南京)为统治中心的吴国公朱元璋和以平江(今江苏苏州)为统治中心、自称吴王的张士诚三大势力。由于辖区相邻,彼此展开武力兼并[3]。
至正十七年(1357年)九月,陈友谅袭杀倪文俊,自称宣慰使,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起兵攻下江西诸路。迎徐寿辉迁都江州(今江西九江)。陈友谅挟徐寿辉,自称汉王,建都江州,国号汉,年号大义。
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东征朱元璋,并在途中刺杀徐寿辉,自立为大汉皇帝。陈冲破朱元璋长江太平防线,兵临集庆(今江苏南京)城下。陈朱双方在集庆城西北的龙湾展开恶战,不巧江水退潮,百艘巨舰搁浅,陈友谅大败,逃走江州(今九江)。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陈友谅再出兵围攻江西洪都(今南昌),水陆两军号称60万人,陈友谅还动用水陆两栖作战,水船使用高大但是迟缓的楼船,却围攻洪都不下(守将是朱元璋之侄朱文正),朱元璋在七月亲率20万人救洪都,陈友谅于是撤围,在鄱阳湖选择所擅长水战迎战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