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之战时,他提出离间计,成功瓦解了马超、韩遂的联军。
这些计策都显示了贾诩的智谋,但同时也使他的名声带有“毒辣”的色彩
他的计谋深远,但所献之计往往损人利己,不考虑百姓的死活。
尽管如此,贾诩也是曹操的“五大谋士”之一,智谋超群,“算无遗策”。
《三国志》中记载了贾诩的计策:
三国志 卷10: 卓婿中郎将牛辅屯陕,诩在辅军。卓败,辅又死,众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鄕里。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後也。”众以为然。傕乃西攻长安。语在卓传。
三国志 卷6: 比傕等还,辅已败,众无所依,欲各散归。既无赦书,而闻长安中欲尽诛凉州人,忧恐不知所为。用贾诩策,遂将其众而西,所在收兵,比至长安,众十馀万,与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王方等合围长安城。十日城陷,与布战城中,布败走。傕等放兵略长安老少,杀之悉尽,死者狼藉。诛杀卓者,尸王允于市。
三国志 卷10: 太祖後与韩遂、马超战於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并求任子。诩以为可伪许之。又问诩计策,诩曰:“离之而已。”太祖曰:“解。”一承用诩谋。语在武纪。卒破遂、超,诩本谋也。
三国志 卷1: 超等数挑战,又不许;固请割地,求送任子,公用贾诩计,伪许之。韩遂请与公相见,公与遂父同岁孝廉,又与遂同时侪辈,于是交马语移时,不及军事,但说京都旧故,拊手欢笑。既罢,超等问遂:“公何言?”遂曰:“无所言也。”超等疑之。他日,公又与遂书,多所点窜,如遂改定者;超等愈疑遂。公乃与克日会战,先以轻兵挑之,战良久,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斩成宜、李堪等。遂、超等走凉州,杨秋奔安定,关中平。
三国志 卷10: 是後,太祖拒袁绍於官渡,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绣欲许之,诩显於绣坐上谓绍使曰:“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绣惊惧曰:“何至於此!”窃谓诩曰:“若此,当何归?”诩曰:“不如从曹公。”绣曰:“袁强曹弱,又与曹为仇,从之如何?”诩曰:“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从三也。願将军无疑!”绣从之,率众归太祖。
三国志 卷10: 太祖见之,喜,执诩手曰:“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冀州未平,留参司空军事。袁绍围太祖於官渡,太祖粮方尽,问诩计焉出,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太祖曰:“善。”乃并兵出,围撃绍三十餘里营,破之。绍军大溃,河北平。
贾诩的政治名节和个人品行在历史上饱受争议。
他虽然智谋超群,但“谋”有余而“识”不足,善于谋身而不善体国,其智谋才华不免流于权术诡诈。
「经达权变」,纵横权术。
贾诩在曹氏集团中能巩固自身地位的另一个关键是曹丕。
宛城之战中,张绣、贾诩对曹家造成了重大伤害,害死了曹操的长子曹昂。
曹昂死后,曹丕实际上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因为曹丕最终继承了曹操的地位。
贾诩对曹丕提出了“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的建议,这使得曹丕在曹操面前表现出了“以德服人”的形象。
曹丕称帝后,坚定支持他的贾诩被提拔为太尉。
这个任命在当时颇具争议,甚至遭到了孙权的嘲笑,但无论如何,贾诩终究是以此获得了富贵,并在七十七岁的高龄善终。
贾诩之所以能够获得三公之一的太尉,一方面是因为贾诩有恩于曹丕,另一方面是因为贾诩为曹魏立下了功劳。
孙权得知曹丕任命贾诩为太尉后,断言魏国要亡,可能是因为孙权认为贾诩的任命是基于曹丕的个人恩惠而非贾诩的实际才能。
历史上的贾诩以其智谋和策略闻名,被认为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之一。
他的政治智慧和策略对曹魏政权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支持曹丕登基的决定,无论是出于对曹魏稳定的考虑,还是个人权力的追求,都显示了他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远见和智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