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人们的心中是一个奸诈的人,特别是他那句话“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更是将他的奸诈推向极致。为什么曹操给后世留下这样的印象?我们除了听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还听过当时的名士许劭对曹操的评价是“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但是也不能仅凭这个评语和曹操说过那样的话就认定曹操奸诈呀?那么下面我们就从四件事说一下,通过这四件事,就明白曹操为什么给人留下奸诈的印象了。
曹操
第一:梦里杀人,来威慑身边的人
《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一段描述:曹操生性多疑,常恐别人暗中加害于他,所以常对侍从说:“吾梦中好杀人;凡我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曹操昼寝于帐中,翻身时被子掉落于地,一近侍拾被欲盖,曹操突然跃起拔剑杀之,复上床睡。半晌醒来,惊讶道:“谁人杀我近侍?”其他近侍以实相告,曹操痛哭,命人厚葬。众人皆以为曹操果真梦中杀人,唯行军主簿杨修明曹操之意,说:“丞相非在梦中,而是汝等在梦中也。”
可以看出,曹操为了防止身边的人害他,居然假装睡觉,然后杀了身边的侍卫,来达到恐吓的目的。说曹操奸诈,也就不足为奇了。
曹操
第二:粮草不够杀管粮官,来安抚士兵
曹操当年引兵17万与袁术对战,每日粮食消耗非常大,而且多个郡县又有大旱闹荒,粮草没有接济上,曹操想速战速决,可是袁术那边的李丰闭门不出不迎战。于是僵持了很久,粮草也快吃完了,就问当时的孙策借粮,但是短时间内又没办法运到,所以就问了当时的仓官王垕粮食情况,粮食马上吃完了,于是曹操让仓官王垕小碗分羹,结果曹操的各个营寨都在抱怨,马上就要引起哗变了,
于是曹操把仓官王垕叫到自己的营帐说:“我要借你一样东西。”
仓官王垕说:“丞相想借什么?”
曹操:“我想借你人头来示众”
仓官王垕:“我没有罪啊,为什么要杀我?”
曹操:“我知道,但是不杀你,军队一定会哗变的”
说完就让侍卫砍下仓官王垕的人头,然后张贴榜文说仓官王垕故意用小碗分羹,贪污官粮,已经军法处置。然后曹操给全军下达命令三日之内不破敌,斩皆!还亲自督战,最后打赢了。
曹操能够在危难时,想到这样的办法,转危为安,牺牲一个人,赢得整个战争,也可谓奸诈,也可谓谋略吧。绝非一般人可比。
望梅止渴
第三:望梅止渴
当年曹操攻打宛城的张绣时,当时正值夏季,太阳火辣辣地高挂空中,周边又没有水源,将士们各个大汗淋漓,又都口干舌燥,中暑的也比较多,都快倒下了,严重影响士气,当时曹操又怕耽搁战机,于是想出一个办法,说前方有一片梅林,等会我们到了那里就可以尽情的享用。于是将士们开始流口水,总算缓解一点,也都打起了精神赶路,其实前方根本没有梅林,还好有一个水源,曹操也算度过了这次难关。
不得不佩服,曹操能用小孩子的把戏骗到士兵们。
曹操
第四:官渡之战烧书信,收买人心
建安五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战,袁绍带了11万人,曹操只有2万人,刚开始的几场战役屡次被袁绍打败,所以曹操最后决定一直深沟高垒不出战,曹操这边不光士气不足,而且连粮草都没有袁绍充足,明显是打不过袁绍的,只是在硬撑着,所以曹操这边的很多人包括将士和谋士,也看出曹操打不过袁绍,所以私下都与袁绍来往,想投奔袁绍那边。但是没想到袁绍最后败了,之后又从袁绍那里搜出很多手下跟袁绍来往的书信,交给了曹操。
但是,曹操并没有看这些书信,而是命人一把火全烧了,也不再追究谁跟袁绍私通过,曹操说当时我跟袁绍实力相差太大,大家为自己谋后路也是应该的,不怪大家。看到曹操这么有诚心,大家也都被曹操的举动感动了,死心塌地的跟着曹操了。
从以上四个故事中看出,曹操的奸诈的确是令人拍案叫绝,也难怪许劭那样评价他,而且除了奸诈,我们也可以看出曹操的谋略和大智慧,也难怪曹操能统一北方,差点统一天下。